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如何成为优秀的学习者?(附线上学习方法与路径)

星教师 2021-12-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卢说数学 Author 炉子


作者 | 卢声怡

编辑 | 陈薇



上世纪90年代,当人们第一次面对互联网世界的时候,无人不感叹资源的极大丰富,直到后来,我们才发现海量资源反倒使人迷失,于是搜索引擎应运而生。今年春季,突如其来的疫情把人们禁锢在家里,我们突然发现拥有了大把的线上学习时间,但几个月过去,更多人感叹的是体重增加而不是知识收获。可以说,教泳者未必善于泳,更未必了解在疾风怒海中如何劈波斩浪。

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师者,同样应时时审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是否能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在线上学习的迅猛发展期,做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只有在线上线下皆能“学为人师”,才是当下学生面向未来所需要的“行为世范”。

作为文化学科教师,我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近三十年,主动探索与尝试过多种网络学习。以下是我的线上学习方式内容与体验,分享给各位老师。


跟知识达人学,提升自我,学会表达


网络学习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多而杂,而任何一个人,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这正应了古人告诫我们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因此,对学习资源的鉴别和选择是线上学习的第一关隘。如果见一个内容学一个内容,轻意散漫“随遇而学”的话,必然如童话中掰玉米的小熊,最终所获甚少,应了古人告诫的后半句“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正如罗振宇所说,“国民总时间”是今后各种文化娱乐教育行业所共同争夺的对象,更是学习者必须自珍自重的最大资源。

如何找到好的学习内容呢?好办法是——挑选优秀学习平台;更明确的好办法就是——挑选值得跟随学习的知识达人。

我的做法:
  • 在数学教学领域,长期关注罗鸣亮、张齐华、贲友林等全国小学数学名师以及章勤琼、苏明强等师范院校教授的公众号;
  • 在教研资讯方面,关注国内各重要小学数学理论杂志的公众号;
  • 在学科整合领域,关注何捷、张祖庆等语文名师以及陈洪杰创意课程与教学、全景式数学、超脑麦斯等课程达人的公众号;
  • 在教研组织管理方面,长期关注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厦门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等教研单位的公众号;
  • 在泛知识领域,关注六神磊磊、罗博深(美国奥数队总教练)、好玩的数学等公众号,关注吴军、万维刚、熊逸等人的网络课程。

无论他们在哪个平台上,所发布的文章资源都是我认真阅读的对象。我们应当认识到:

1.知识达人其实也是教育同行

以上这些人,他们的工作的性质都具有文化教育与知识传播的属性。例如可以从贲友林老师“学生为中心”的实践与记录中,重新认识课堂;可以从罗博深对美国数学学习方式与架构中,了解了不一样的数学教育理念;可以从计算机科学家、前谷歌高级资深研究员吴军老师的系列课程中,深入思考“深度教学”“人工智能”等人类认知的最新发展。当你倾听他们的分享,与他们共同思考时,你就会发现教学背后潜在的规律,也加深对自己本职工作的理解。

2.资源形式的探索同样有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对教育教学的许多执行细节有深入而直接的认识。包括教师的语气语调,课程的难易程度把握,甚至就连学习资源的展示形式,也值得深究。

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PPT专家张志(网络名为秋叶)推出了许多优质爆款的PPT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以图文甚至直接就是幻灯片形式呈现制作。秋叶老师指出,办公软件应用、修图设计、课件制作这样的操作式课程,非常适合学生在课堂上边看边学。

例如自主浏览这一功能,可随时操作,是线上学习最自然的方式。联系到教学工作,即便学科知识的讲解以视频进行,但随后的练习环节不正应当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吗?还有在PPT中嵌入跳转书签以及互动练习(多数是选择题)等方式,都值得老师去学习。此外,上网课中,还可将倒计时数字录制成小视频,插入到授课中,免学生以为是他们家里的网络出问题画面卡住了并反复拍打设备。这些线上小创新对教师教学非常有帮助。


3.学会解读学科练习表达自我

线上学习,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与你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我们可以从他们分享的学习资源中,刷新自己的学科本体性知识,其效果,相当于重新回到师范或高等院校充电再出发。这个春季里,我就曾反复倾听吴军老师的《数学通识50讲》,拓展自己对数学学科的结构化认知。另一类是其他教师的课程制作形式,讲课表达方式有值得学习之处,这同样是教师提升教学技艺的榜样与镜鉴。
 

在主题课程学,打造产品,走向融合


在线上学习,搭建技术平台的是既有微信公众号、淘宝教育、网易云课堂这样的通用平台,也有像“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这样的专业知识提供方,它们相当于一家家出版社;而前面所述的知识达人、网络教师,它们相当于一位位写手、作家。但是线上学习直接面对,眼看耳听心里想的,还是课程内容。因此,以自己所兴趣的专题方向寻找优质完整的课程,进行沉入式学习,同样是线上学习所必然具有的姿态。

1.从关注个人到关注课程

虽然在线上,教师的身份情况要比线下复杂得多,属性各有不同,但优秀的知识分享者背后带来的往往是优质的课程资源。例如微博网名“一慢二看”的李一慢老师原本是作为家长,带着孩子读绘本,但深入的研究与分享,使他成为国内此领域中的专家,不但写了许多分享文章,甚至创作了不少绘本,还出版了专业理论书籍。

再比如李笑来老师原本是新东方的英语教师,但他写作了《把时间当作朋友》等多本学习成长畅销书,不但长期在得到、一直播等重要平台上分享智慧,推出课程,甚至还制作了一个独特的基于图书的互动式学习平台“xue.cn”,给人以自主而又实时的学习体验与反馈。我长期坚持公众号的写作,甚至达到每日更新,其中原因就包括从他那儿学到用Markdown语法写作,可以一键排版并发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此,由关注教师个人而关注他们推出的系列课程,正如爱一个作家,就买下他所有的书一样,是饕餮盛宴级别的学习享受。

2.慕课式的课程正在燎原

从2014年9月开始,我参加很多MOOC(一般译为慕课)相关课程的学习,如北大汪琼教授主讲的《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在这次的学习中,我发现要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学习,教师必须建构起一个丰富的课程架构,不能把若干个微课视频或是知识文档往学生面前一丢了之。

汪教授搭建的这门课程为我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课程样例,我感受到慕课式学习很大程度上正是未来的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的先声。

首先课程有清晰的单元小节,课程有序言,每单元起始处有综述,单元之后有及时的回顾小结。其次,学习资源形式多样,包括微视频、音频以及图文甚至是书单、链接等拓展阅读,视频过程中有即时性提问。后,不少课程还配有论坛、学员小组等互动交流方式,作业试卷要求同伴互评与教师批阅相结合,因此主讲教授能够“以一当万”,契合了MOOC的含义——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3.线上学习与线下要结合

线上的学习已经尝试多年,今年遇到疫情特殊时期,大量学习者涌到线上,从而迎来了许多人所说的“线上教育爆发期”,各家在线教育公司是全球经济一片下挫中为数不多的“逆风上扬”版块之一,但是为什么我们仍感觉到线上的学习方式不能立即完全取代线下呢?参与感缺失,互动感淡薄是重要原因。基础阶段的教育学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关系学。

最近上直播课的老师都反映说:问话出口,要等上一两秒,才听到学生反馈,并且完全不知道此时学生在做什么(往往最多只看到面容,大多数情况下看不到他的周边大环境甚至是书桌上的“小环境”),这种感觉比起在课堂中教学要差了一大截。

线上的交流互动,受人数、网速、反馈形式(视频、音频或文字甚至是表情符)、可视范围等影响极大,可谓“教得痛苦”。当教师自身成为线上学习者,又必然感受到“独学而无友”的痛苦,从而更理解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意义、方式,两种痛苦正是教师成为线上学习者所带来的好处。


 
 
追学生足迹学,了解生情,走进学生

1.学生是原住民是工作对象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出生成长就已经是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作为成人,我们应主动“移民”,走进学生的世界。但是这种体验,在线下的教室中是很难感受到的,正如一位教育家指出,“教室之内,教师事实上是一个权威”。而一旦到了线上,多数教师将惊讶地发现,学生所习惯使用的软硬件,表达的方式,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都与成人有巨大差别。

作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对象,学生的真实情况又是教师应当掌握,值得亲身体验的。因此关于线上学习,我特别要提倡的是“追踪着学生的踪迹学习”,要大胆主动跨越“两沟”——原来的“代沟”,现在的“信息鸿沟”,与下一辈人一起体验讯息往来、搜索获取、交流互动的新方式。

例如有一些教师很难接受B站上那种看视频过程中“弹幕与吐槽齐飞,评论共感叹一色”的界面,但殊不知B站已经是年轻人获取知识的头号网站,之前一则《后浪》的宣传视频,更是引发了两代人共同的关注思考与讨论。因此,教师线上学习要记挂着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新一代的学习方式中去,过程中,你将收获的是心态与视野的年轻。

2.方式要贴地气要与时俱进

近年来,短视频形式爆火是一大突出现象。因网速不断提升,抖音、快手这些视频网站的出现,就提示了一个现实:人们越来越接受超短视频分享方式。由此,我也在短视频网站上分享数学学习方面的小知识与小经验,真切体会到了短视频形式的优点与传播特性。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我原本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中关注的知识达人,也都在推出自己的短视频号,引发了我从内容到形式的再次关注。或许,随着5G时代的到来,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又会有新的方式出现,但只要老师们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密切关注,大胆尝试,必定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工具包,做一个贴地气的新时代教师。

3.线上亦是真实亦以人为本

无论是我们强调跟随知识达人学习,还是关注与体验优秀的在线课程,以及建议跟随学生的脚步,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学习成长,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人是决定线上学习方式、路径、目标的最重要因素。

这儿所说的“人”,首先是学习者,是教师自身,应当审视自我,找到薄弱点,提出兴趣点,循自己的成长目标、专业规范来寻找合适的线上学习资源。其次是学习对象,要密切关注本学科、本领域以及泛文化教育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的最新研究进展,关注他们的自媒体平台,追踪他们的分享内容与形式,与高手共同思考,自己也将变得优秀。

最后要时刻牢记我们的工作服务对象,把偶尔在公开课前才做的“学情前测”拓展到所有的教育时间线上,应用到整个的教学进程中,不断地了解学生,主动尝试学生线上的学习方式、内容,知情知心,用“共同语言”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当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感叹“知无涯”的时候,他不一定会想像到,人类社会有今天这样的知识爆炸、信息极大丰富的时期到来,但他必定羡慕,这样一个人人皆可表达输出,处处皆可学习成长的时代。

而当一百年前,五四学者胡适勉励我们“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的时候,他或许已经暗示了在这样一个线上学习的时代,我们仍应当秉持内心对知识的热爱而学,为儿童为未来而教而学,怀着职业的责任感,一步一步前进,一点一点欢喜。

生活在往圣先贤难以想像的信息社会,哪怕平凡如我等,也应努力,方不负这个时代。

本文发表于《福建教育》2020年7月刊,原文标题《线上知无涯,步进也欢喜——教师的线上学习方法与路径》

来源 | “卢说数学”微信公号



xingjiaoshi@dett.cn





☟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